Loading...

园区动态

肺癌靶向药,为什么吃着吃着就耐药了?

2024-07-03 09:57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以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靶向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化疗,靶向治疗能够通过干扰癌细胞特定的生物学信号通路来更精准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靶向药物通常是设计来针对肿瘤细胞中特定的突变基因或蛋白质,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无肺癌相关酪氨酸激酶(ALK)、ROS1融合基因等。这些药物在一些患者身上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患者会出现耐药性。

肺癌靶向药物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肿瘤细胞自身遗传变异、表观遗传变异、微环境的改变以及治疗策略本身的选择和调整。目前认为,主要的耐药机制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二次突变:在接受靶向治疗后,肺癌细胞可能会发生新的突变,导致靶向药物原来有效的靶点发生改变或失去作用。例如,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是通过二次EGFR T790M突变。

增加信号通路的复活:肺癌细胞可能通过增加其他相关的信号通路来绕过靶向药物的作用。例如,ALK阳性肺癌患者在经历ALK抑制剂耐药后,可能通过激活并增强其他信号通路(如PI3K/AKT/mTOR通路)来维持生存和增殖能力。

激活替代通路:肺癌细胞可以通过激活与原始靶点类似的其他信号通路来逃避靶向药物的抑制作用。这种替代通路的激活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如上调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成员或激活RAS/MAPK通路来进行。

肿瘤微环境的改变: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靶向药物的输送、代谢和局部浓度,从而减弱其抗肿瘤效果。例如,肿瘤血管生成的增加或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肿瘤异质性:肺癌内的异质性意味着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对治疗的反应不同。一些肿瘤细胞亚群可能天生对某些靶向药物具有抗性,或者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获得抗药性。

免疫逃逸:靶向治疗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免疫逃逸机制,导致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清除抗药性肿瘤细胞。这种逃逸机制可能通过调节PD-L1表达或改变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表型来实现。

药物代谢的增强:肺癌细胞可能通过增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来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降低靶向药物的疗效。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投票
查看结果
标签